时间:2022-08-22 21:47:57 | 浏览:3178
国学的概念太大,大到只厘清这个概念就能写本书;国学的概念又太小,小到音韵、训诂、校勘等“小学”科目也是“国学”。绝大多数人与国学的交集更多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上,本文也将在此范畴内展开。
小朋友们着汉服、学礼仪,感受国学魅力。 新华网 王彪摄
“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随着这句脆生生的童语成为越来越多宝爸宝妈和“小宝贝儿”的口头禅,“凯叔”火了。5年前,前央视主持人王凯以“凯叔”的形象推出经典故事、国学知识等音视频产品。如今,“凯叔讲故事”已成为许多孩子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体验”。
从早些年《百家讲坛》引领经典研读热潮,到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国学热”也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这背后,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折射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流传千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涵养民族根与魂
“这都‘9102’年了,还谈国学呢,早过时了!”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空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样的声音,但这无法掩盖绝大多数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热爱程度越深。
为啥?“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把根扎深。这个根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热’升温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然后发芽,开花,结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如是说。
蒙曼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郭晓璇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为人处世的哲学。礼义廉耻、见贤思齐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君子处事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祖宗早就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老子说道法自然,荀子讲天行有常,都是在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就一定井水不犯河水。在孟子和韩非子看来,只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不涸泽而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好。
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法者,治之端也”“人无信不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封面。 资料图
优秀传统文化中,更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他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2015年2月出版发行以来,《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已加印数十次,累计发行200多万册,被译成英、法、俄、日、葡等14种版本;2018年出版的第二辑也已发行近100万册。
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情感归宿,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广泛的认知共识,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当下依然具有生命力、创新力。这既是“国学热”升温的内因,也从源头上说明“国学热”升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花香皆缘内外因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依然“有用”是内因,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兴起则是“国学热”不断升温的外因。
仓廪实而知礼节。多年平稳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国学热”升温的重要前提,但只有前提还不够。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就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国学院、研究所等,这为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营造国学研究氛围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广阔的平台。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17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一以贯之,一系列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出台、落地,成为“国学热”持续升温的催化剂。
当然,“国学热”的升温,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还是因为她的“大手笔”,2019年,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又火了。连同去年捐赠的1857万元,她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南开大学。她就是叶嘉莹,那位“除了诗词,别无所长”的老人,那位笑称“自己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救药的苦行僧、传道士”的学者,那位不少人心目中“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今年是叶嘉莹归国执教40周年,叶嘉莹在海内外教书育人几十年,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业已成为加拿大、美国及港台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她和她的弟子,在五湖四海的学生心中,种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种子,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律动。
在内因、外因联合驱动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也香,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为中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雅俗共赏巧转身
今年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催生文化综艺市场百花齐放。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综艺节目轮番“霸屏”。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00后”古典才女武亦姝,还是“租住床位仰望星空”的外卖小哥,抑或是“四季元老”、北大工科博士陈更,这些普通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守,带给全国观众温暖与感动。
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和打动人心的理由,节目评委蒙曼说:“中国人是背着‘床前明月光’长大的,节目唤醒了中国人身上的文化记忆,激活了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兼CEO王凯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 于凯摄
“国学热”的升温,不只是“大宝贝儿”的文化狂欢,也是“小宝贝儿”的文化盛宴。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王凯与团队打造的《凯叔·声律启蒙》《凯叔西游记》《凯叔·三国演义》《凯叔·诗词来了》等IP产品,让“凯叔”实力“圈粉”,一夜“出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大花园,我们只是开了一扇窗,希望孩子们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王凯说。
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火爆、传统文化产品走俏,既是“国学热”的表现,又反过来助推“国学热”持续升温。新时代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雅俗共赏,在与市场和受众的良性互动中,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完成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转身。
天下大同情怀深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中华儿女,也孕育了中国开放、包容、共赢的大国气度和博爱胸怀,为全世界和全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国之相交亦如是。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与会期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同与会国家代表友好协商,会议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基本准则。今天,当我们回看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辉。
5月25日,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乌克兰赛区决赛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一名选手在才艺表演环节进行书法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陈俊锋摄
达则兼济天下,“一带一路”倡议开启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6年来,“朋友圈”越来越大,释放的红利越来越足。据统计,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共建国家的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和谐共鸣。这既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智慧,也是和和美美、美美与共的胸怀。
天下大同,中国为全人类前景提出中国方案。
2013年3月,习近平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首次出访,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于这一理念,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直言,“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中国人素有“天下”情怀。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我们仿佛看到古人大同世界的构想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引领世界前行的光辉。
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当我们在讨论国学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之于即将启智的孩童,国学是“人不学,不知义”;之于努力奔跑的中国人,国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国学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于全人类、全世界,国学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天下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跨越数千年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绝非“药方只贩古时丹”,它将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奔跑追梦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能,它将与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来源:人民网)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我把国学讲成养生国学是对国学的简单化,有的言辞还比较激烈,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几个体操动作,把国学和养生联想在一起很不合适。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留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含蓄,有的是怀疑。
“知希”可以理解为知书达礼、希世之才,江南易林认为“知希”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宝宝博学多才、智慧聪颖,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生活美好幸福。“君儒”可以理解为儒雅有风度的翩翩君子,江南易林认为“君儒”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彰显男孩文质彬彬的气质,寓意宝宝勤勉好学、硕学通儒、品德突出、才华横溢。
国学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虽然关于国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经典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岁月洗礼,
新生儿起名不仅是一门大学问,取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有些家长偏爱诗词取名,因为诗词有诗情画意之美;有些家长偏爱国学取名,因为国学充满文化内涵......不得不说的是,无论选择哪种取名方法,参考什么样的文学书籍,都是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朗朗上口、寓
学习国学一般分两类,古时候就已经给区分好了八岁入学先学小学,十五岁以后才学大学。象诗词歌赋书法之类属于文化课属于小学范畴,可以满足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四书五经,属于社会人文伦理学,古代政治哲学。
如果说,想要了解国学,那要如何下手?我这里把国学分成了两大类,一个叫“玄学”,一个叫“心学”。这里的心学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个,但又有些相同之处。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知行合一”,讲的是“致良知”,“博文”是“约理”的功夫,
中国的古典学问一般来讲是不讲分科的,儒者讲的是“万能博士”,也就是什么都懂,要是摸着哪一物不懂,可真是横竖睡不着觉,将自己视为“儒者之耻”的。曾国藩曾经将学术分为:1.义理,也就是义理之学。但是总着来讲,中国的学问者还是各有专长,各有专精的。
今睿出处: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今睿”选自唐诗,这首诗是魏徵赞扬唐太宗所作,意思是说:唐太宗睿智而又智慧,具有深远的谋略,和超越古今的独到政治智慧。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锦杨出处: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全唐诗“锦杨”选自唐诗,这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向我们勾勒出禅师山池秀美的景象,展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思严出处: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概论-菜根谭“思严”选自菜根谭《概论》,这句话的意思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景跃”在原句中是鸢飞鱼跃的意思,作为宝宝名字,更适合活泼开朗有志向的男孩,寓意宝宝人中龙凤、志向高远,能够奔得美好远大的前程。
“文”在此句中指的是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引申为知识渊博、文武全才。“望”本义是向高处、远处看,引申为希望的意思,寓意宝宝志向高远,有远大抱负。“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它的存在要比很多经典都要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岳初出处: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舜典-尚书“岳初”选自《尚书-舜典》,《舜典》记载了上古时代圣王帝舜施政期间的政典,“岳初”在句中指的是华山的高耸正直依然如初,江南易林认为“岳初”作为宝宝名字更适合男孩,于古色古香之中彰显出男孩的胆识与气魄,寓意宝宝志向高远、初心不变。
读《道德经》,我们领悟了老子的智慧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问是非常重视的,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子易出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第05章滕文公上-孟子“子易”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天下让给别人是很容易的,为了这天下找个贤能的人是很困难的。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云远出处: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第13章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中庸“云远”选自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斧柄啊斧柄啊,这个规则近在眼前,“云远”本义是规则近在眼前的意思,作为宝宝的名字,可以理解为凌云高远的志向。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光星出处:三光者,日月星-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光星”选自《三字经》,这句话是对“三光”的一个解释,所谓的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此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庞大的世界,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江南易林从《菜根谭》中精心整理了240个宝宝名字,个个富有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对宝宝人生很有帮助,家长朋友不妨阅读下文,获得取名灵感。“嘉苗”也就是好苗子,有成人成才的寓意,父母给宝宝取名“嘉一”便是希望宝宝能够见贤思齐、积极上进,向优秀的人学习,长大以后能够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