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2:26:24 | 浏览:781
时间:2022年8月2日中午
地点:乐清白石街道玉甄社区晓京艺术馆
尹学军:看冯总这里,磁器书画,琳琅满目,可谓“宋韵文化”之一隅。
宋志胜:那今天能否聊点“宋韵文化”?
郑祥汉:为啥就聊“宋韵文化”?
宋志胜:因为浙江省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冯晓京:近日,“讲好宋韵文化故事”宋韵文化国际传播座谈会在浙江宁波举行。
陈俊贤:会上,浙大李明友教授认为,应“发掘宋诗宋词等宋韵文化宝藏,以宋韵诗词之美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包景化:今天能否就此先破个题,说点富有故事性的“宋韵诗词”?
张蓓蓓:能否试一试?
冯晓京:“唐宋八大家”,宋代有其六。可见宋代诗文还是首屈一指的。
陈华荣:这就让我想到有个宋代两大家在内可谓“诗为心声”的经典故事。
蔡笑笑:那请说来听听!
陈华荣:北宋时期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佛印和尚、东坡学士与王安石、宋神宗先后在开封大相国寺以“酒色财气”为题和诗,各抒己见,别有一番情趣,彰显“诗为心声”,传为千古佳话。
(一)
大相国寺佛印(林了元)和尚,在禅房粉墙上题有新诗一首: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
不活百岁寿也长。
包景化:佛印和尚是出家人、佛教徒,视“酒色财气”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所题诗句宣扬佛家四大皆空理念,提倡断绝“酒色财气”,出离世间。
冯晓京:佛印之禅诗,乃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之境界,一般的凡夫俗子显然做不到。
(二)
陈华荣: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天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正值佛印外出未归,偶一抬头,见粉墙上这首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问题的关键不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佛印题诗右侧和上一首:
饮酒不醉是英豪,
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
有气不生气自消。
尹学军:苏东坡不同于佛印,他是儒家文豪,也是性情中人,信奉中庸之道。他以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待“酒色财气”,认为“酒色财气”能给世人带来快乐与享受,只要能把握分寸,不过度嗜酒、好色、贪财、逞气,就没什么问题。
蔡笑笑:苏东坡之诗,是儒家修身齐家的入世之境界,世间大多数人可以做得到。
(三)
陈华荣:说来也巧,一天宋神宗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来到大相国寺休闲,看了粉墙上佛印与东坡的题诗,饶有趣味。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
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诗一首:
无酒不成礼仪,
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
无气国无生机。
陈俊贤:王安石不愧为大政治家、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大胆跳出了佛印与东坡设置的“出世入世”话题之窠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社稷、人民生计结合起来,把人们恐惧的“酒色财气”赋予新的勃勃生机和喜庆色彩。
张蓓蓓:王安石之诗,体现的是高人一筹的家国情怀之境界。
(四)
陈华荣:宋神宗对王安石之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
酒助礼乐社稷康,
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
气凝太极定阴阳。
冯晓京:宋神宗是乾坤在握的帝王,他不仅充分肯定“酒色财气”所蕴含的积极因素,还以“操之在我”的霸气与自信,要掌控、驾驭“酒色财气”,为我所用,为国家所用。
张巧玲:较之王安石,宋神宗之诗又高出一筹。
蔡笑笑:这是一种自信自强的王者之境界。
(五)
郑祥汉:这真是:四个人,由诗表明不同身份。
张巧玲:这可谓:四首诗,呈现四种人生境界。
张蓓蓓:遗憾的是,寺内墙上所题的和唱墨宝,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陈俊贤:有形的墨宝不存,可这些诗文留给后人的却是无穷的韵味。
林晓丽:“宋韵文化”诗文之韵味,由此可见一斑。
宋志胜:这韵味,就在于诠释佛法并不如“四大皆空”那样高深莫测,让人觉得云里雾里。
冯晓京:这韵味,就在于从最贴近生活的“酒色财气”切入,不仅接上地气,更能发人深省。
包景化:这韵味,就在于面对谁也无法回避之事,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回答将尽显不同。
陈华荣:这韵味,不仅在于“三句话不离‘本家’”,而且在于“三句话不离‘本岗’”。
尹学军:这韵味,留给我们的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评判和无尽的思索!
陈俊贤:这韵味,留给我们的是“诗为心声”有了一种更可感的历史解读!
【附】参与人员:
《人民论坛》主任、人民美术网副总裁陈俊贤,上海弘泊书画院创始人、温州市温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冯晓京及夫人林晓丽,浙江四海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志胜,乐清市国学研究会理事、乐清市青联委员包景化及夫人张蓓蓓,温州市乐翔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乐清市原始点义工老师郑祥汉、张巧玲,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蔡笑笑,浙江南师文化国学导师、高级顾问陈华荣。
供稿:浙江乐清市国学研究会
审核:嘉敏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我把国学讲成养生国学是对国学的简单化,有的言辞还比较激烈,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几个体操动作,把国学和养生联想在一起很不合适。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留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含蓄,有的是怀疑。
“知希”可以理解为知书达礼、希世之才,江南易林认为“知希”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宝宝博学多才、智慧聪颖,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生活美好幸福。“君儒”可以理解为儒雅有风度的翩翩君子,江南易林认为“君儒”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彰显男孩文质彬彬的气质,寓意宝宝勤勉好学、硕学通儒、品德突出、才华横溢。
国学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虽然关于国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经典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岁月洗礼,
新生儿起名不仅是一门大学问,取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有些家长偏爱诗词取名,因为诗词有诗情画意之美;有些家长偏爱国学取名,因为国学充满文化内涵......不得不说的是,无论选择哪种取名方法,参考什么样的文学书籍,都是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朗朗上口、寓
学习国学一般分两类,古时候就已经给区分好了八岁入学先学小学,十五岁以后才学大学。象诗词歌赋书法之类属于文化课属于小学范畴,可以满足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四书五经,属于社会人文伦理学,古代政治哲学。
如果说,想要了解国学,那要如何下手?我这里把国学分成了两大类,一个叫“玄学”,一个叫“心学”。这里的心学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个,但又有些相同之处。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知行合一”,讲的是“致良知”,“博文”是“约理”的功夫,
中国的古典学问一般来讲是不讲分科的,儒者讲的是“万能博士”,也就是什么都懂,要是摸着哪一物不懂,可真是横竖睡不着觉,将自己视为“儒者之耻”的。曾国藩曾经将学术分为:1.义理,也就是义理之学。但是总着来讲,中国的学问者还是各有专长,各有专精的。
宝宝起名字注意,一要结合出生时间;二要结合姓氏;三要结合国学文化。三项结合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三项条件满足一个好名字。 不是名字好听就适合所有人。这里从国学文化诗词中精选一些名字,不仅很有特色和韵味,而且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良好的
近年来,国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前两年央视的《诗词大会》包括近来的《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既让我们感受了中国文化历史之美,又让我们看到那些徜徉在书海里的女孩气质是多么的优雅。不得不说,智慧与涵养是可以从书本中获得的,也不得不说,这样饱读诗
传统国学文化,四书五经之首——《周易》很久之前我就在学习《周易》,并对其着迷。这部著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起源,其中包含太多太多的知识。我希望把《周易》的分享也做成一个系列吧,就像古琴的学习一样。
传统文化与国学,这两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都在用。为什么?太多人打着国学的旗号骗钱,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国学的形象很不好。怎么办?
从本期开始小编为大家带来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感受古人笔下的用典之。同样,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典故来替代大白话,就如同给文章加上魔法,让文采直上一个台阶。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巧妙恰当地用典使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
张登军《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学术界,有“不学《论语》不足以谈国学,不学《论语》不足以谈中华传统文化”的说法。一部《论语》,从古至今历代学者的注释书籍超过3000种。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经典,应该怎样去正确认识并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杭州9月20日电(童笑雨)跨泮池、拜孔子、点朱砂……9月20日,在浙江杭州孔庙,一群身着汉服的“10后”,在引导下完成了“入泮礼”。看着孩子们新奇的模样,杭州西湖国学馆执行馆长周媛媛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国学体验,更是一次
时间:2022年8月2日中午地点:乐清白石街道玉甄社区晓京艺术馆尹学军:看冯总这里,磁器书画,琳琅满目,可谓“宋韵文化”之一隅。宋志胜:那今天能否聊点“宋韵文化”?郑祥汉:为啥就聊“宋韵文化”?宋志胜:因为浙江省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