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2:25:48 | 浏览:97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吃相难看”是近年来在网上比较火的一个词汇,往往表示某些人或者组织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显得比较没有道德底线。
当我们回看这个词汇原本的含义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吃相”本身就能够从很多方面去体现一个人的特征。
在汉语语境当中,“吃相”这一词汇指的是人们吃喝时候的样子和姿态,“吃相难看”原本指的也是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姿态过于夸张,导致影响到了其他人的体验。
众所周知,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是众多文明当中都存在的一种礼仪形式,在礼仪之邦中国,被视为重要社交场合的餐桌上,用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可是很多的。
如果我们结构化的去“拆解”一次用餐的全过程,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吃一顿饭”是包含许多程序的:由入座、餐前到用餐、交流到最后的离席,不同的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是各不相同的。
人们也许常常将餐桌礼仪与个人素养联系起来。
但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在餐桌上所表现出的“吃相”,不仅仅能够显示出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程度,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命数”——其人生能够达到的状态,是“大富大贵”,还是“贫困不堪”。
谈到餐桌礼仪,也许我们的印象是其更多意义上是存在于民间的一种规训,似乎并不太是所谓“书面的”、“大众的”一种事物。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被称之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学者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著作,四卷本《神话学》当中,第三卷便名为《从餐桌礼仪谈起》。
列维-施特劳斯在这卷当中引用了许多来自不同文明当中的神话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从不同类型的餐桌礼仪背后,联系其相关的神话传说,探究人类思维和行为潜藏的一致性。
在分析了以印第安人的时间表达方式为代表的诸多材料之后,列维-施特劳斯断言:在同一个文化当中,人们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以及代码之间是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的。
简而言之,就是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作为餐桌礼仪重要组成部分的“吃相”,与此人处理其他事情的动机和方式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这也是南怀瑾先生想法的很大来源。那么对于人们而言,与“吃相”相关的哪些方面是应该注意的呢?
1.用餐时是否发出声音
在不同文化当中的餐桌上,对于用餐过程当中发出声音这一项看法各有不同的定义。
比如说在印度,吃饭时发出吧唧嘴的声音,会被视为是一种对于食物的肯定,对于主家和厨师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赞赏;然而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由于共餐制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同一餐桌上其他用餐人员的感受。
假如我们抛开用餐层面的因素,那么整张餐桌其实就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说的“场域(field)”,在此场域当中进行互动的不同主体之间,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彼此产生作用。
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嘴唇碰撞或是口腔发出声音而制造出声响,假如整张餐桌上的人们都在很安静的进食,那么这种声响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人的感受,这种行为也无异于是对于他人的一种不尊重。
不顾及他人感受、只顾着自己吃的人,毫无疑问是目光比较短浅的人,这样的人在人生当中往往也很难取得什么太大的成就。
2.只顾自己大快朵颐
餐桌,除了是一个工人用餐的场合,更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交流机会的场景。
无论是对于关系不太亲密,相识不久的朋友,还是对于有亲缘关系的整个大家庭,餐桌和用餐的时候,都是彼此交换想法、增进感情的绝佳机会。
当然,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人们会比较轻声细语,不会在口中食物尚未咀嚼完毕时张嘴说话,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项餐桌礼仪。
但是对于一部分人而言,他们一旦看到了餐桌,眼中仿佛就只有餐桌上摆放的饕餮盛宴,有时即便只是几道普通的家常菜,他们也同样会垂涎三尺。
一旦开始用餐,便马上端起碗筷风卷残云,恨不得一下将所有想吃的食物“塞”进口中,全程也无暇与同桌的人进行什么太多的交流,只顾着自己埋头吃。
这样的人常常会被蔑称为“饿死鬼托生”,他们有时候并不饿,但是却看着很“没出息”。
我们应该牢记:饭桌自然是让人吃饭的,但不仅仅是让人吃饭的,更不是让人疯狂往嘴里扒饭的。
3.吃饭的同时大喊大叫
上一种情况针对的是某些只顾吃饭,不顾在餐桌上交流的人,那么还有一类人,他们对于餐桌的社会交往功能似乎是过于看重,对于自己的角色也自视过高,在用餐的全程当中,都不会降低自己的音量。
表达起自己的观点也顾不得口中的食物残渣和碗中的汤羹,常常是大声输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将饭菜洒到桌上,甚至将口中食物喷出来,给人的感觉很差。
吃饭时自然可以交流,当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音量。吃饭的时候也是放松、休闲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用餐,以此来达到放松的目的。
假如一直有一个人在餐桌上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毫无疑问会导致其他人的反感。
这样的行为也会从侧面显示出这个人的控制欲:连吃饭都要向他人灌输想法,平时自然更加甚之。
吃相很重要,餐桌礼仪同样也很重要。有时你的成就,就体现在餐桌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江南易林从《菜根谭》中精心整理了240个宝宝名字,个个富有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对宝宝人生很有帮助,家长朋友不妨阅读下文,获得取名灵感。“嘉苗”也就是好苗子,有成人成才的寓意,父母给宝宝取名“嘉一”便是希望宝宝能够见贤思齐、积极上进,向优秀的人学习,长大以后能够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
“国学热”,一场与学术无关的盛宴。许多学者呼吁不要忘本,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上各种宣传,激起了社会大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20多年过去,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在持续的国学热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力量。到底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经典?当
今天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国学馆开馆的大喜日子,虽然我身在香港不能参与盛事,但精神上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开馆的喜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国学馆开馆庆典上的致辞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菜根谭》是一部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奇书,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中心思想,文辞对仗工整、优美简练,还具有深邃丰富的寓意。而《菜根谭》因为具有陶冶性情、使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被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本心灵指导书。在为孩子取
如果说男孩需要一个霸气好听的名字渲染男儿意气,那么女孩就更需要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彰显女孩气质。参考国学经典起名就是一种为女孩取名的方式,国学以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诗词文化、儒家典籍、骈文诗赋等一系列典籍,充满了古典气息,也充满了人生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乾卦(乾为天)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
刘梦溪/文以前讲“国学”,对国学的内涵外延,没有阐述清楚,或者虽有所说明,但在学理上论证不足。其实,“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
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先驱甚至要求废除汉字~全盘拉丁化 如今看来岂不好笑,文化的传承当有可以记载的文字,而汉字才是整个华夏。近几年的国学热,让很多机构打着国学的名义实行圈钱的勾当,何为国学,何为传承,如何做国学传承。
《韩非与法治》图书封面。先秦源头的国学观照一一夏海先生国学新著《韩非与法治》读后文/永强国学大家夏海先生在繁忙的党政要务之余潜心国学研究,探经论道,在探索与践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今按照自然规律退休了,但他依然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文化家
语文老教师总结:国学常识基础知识大全,小学到高中都适用!自古以来,语文就是一门非常博学的科目,所以也常有“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一说法。学识渊博的人定来都是非常成功的,这和他们从小饱读诗书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