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2:25:42 | 浏览:3205
传统文化与国学,这两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都在用。
一开始大家说“国学”,但时间久了,有人就说不要讲“国学”,“国学”的名声已经很坏了。
为什么?太多人打着国学的旗号骗钱,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国学的形象很不好。
怎么办?那我们讲“传统文化”。国家也在提倡传统文化的复兴,说“传统文化”,大家好像还比较能够接受。
那么,到底怎样去理解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关系?
我们先来界定“文化”,再来看传统文化。
什么叫文化?
我引用一个最权威的,也是最早的对“文化”的定义。
在1871年,英国一位文化学家叫泰勒,他的一本书里提出了“文化”的概念。
说什么叫文化?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我们可以看到它很复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我们个人的能力习惯在内,都叫做文化。
那么我对“文化”的理解就是,它一定体现在人的身上,一定是一个人群共同拥有的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表现。
那么最后,就会表现成为一个社会、国家或者民族,它共同的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习惯等等。
在共同的思想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一群人的思维方式很接近,或者说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很接近;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很接近,我们就说,这代表了某一种文化。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那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延伸演化而形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的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从哪里都能体会到,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
比方说,我们中国人要吃中餐,喝水喜欢喝热水。有自己的节假日,比方说春节。
一个春节,可能有几亿人次的流动。老外完全不能理解,你要回家看父母,平时不能去吗?非要赶在那几天。
但这就是文化,中国人就是要在这几天回家和家人团圆,早了去不行,晚了去也不行,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尤其在除夕夜,要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这个就叫文化。它体现在我们人群中一些共同的思想和行为上。
所以当我们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是很难去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所以我们就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间。
要说传统文化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习惯中,就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这个就是传统文化。
那么,国学和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
我们刚才讲了,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生活中体现。
但是我们需要传承,需要把这个东西交给后人,需要让它不要走样变形,就需要把这些文化的东西,以语言文字,以知识体系的方式记录下来,便于去传播和学习。
那么这样形成的知识系统,就叫做国学。
所以我总结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
这样,大家就能够搞清楚国学和传统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它既是一个东西,又不是一个东西。
传统文化是隐含的,我们只能体会得到。国学,是把传统文化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这样,就能理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
因为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够把它传承下去。
那么国学这个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是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提出来的。
章太炎先生当时讲了这么一句话,说:
他在那个时候提出国学的概念,当然是相对西学而言。
也就是说,在近代西方的学术传入中国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套学问和我们中国的学问是不一样的,才提出了国学的概念。
那么,国学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我简单给大家介绍几个观点。
一个观点认为,国学包括四库全书,也就是经史子集。经史子集里所包括的知识,就是我们国学的范畴。
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就符合我刚才对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就装在经史子集这四个箱子里。
还有一个说法,说国学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个叫做义理,就发展成为我们现在讲的哲学。一个叫考据,就发展成为现在的历史学。第三个词章,就是现在的文学。
所以有一种说法,说国学就是文史哲。大家看我们现在大学里,跟国学相关的学科,就是文学、史学和哲学。
但有人说这个不算全面,国学还有更多的内容。
比方说一些经济学的内容,我们管理学界也总结叫东方管理学;这些都归为经世之学。
还有一个补充说,国学里也有科学技术。《梦溪笔谈》,那不是科学技术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不是科学技术吗?
所以最后把这个框架补充起来,就变成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由义理、考据、辞章、经世、科技五个方面构成。
那么,国学在过去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三教九流之学。
三教九流这个词,现在变成负面的了,说一个地方人员构成很复杂,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其实不对。
三教,就是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根,儒释道。
“九流”,实际上是九个学派。农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小说家、阴阳家、医家、杂家。
你看,基本上诸子百家里面,重点的学派都涵盖在内。
那么三教为主,九流为辅,构成整个国学的体系,这也是一种说法。
我个人还比较认同三教九流之说,因为它以儒释道为核心,其他九家为补充,很全面。当然这没有标准答案。
总体来说,大家能够认识到,国学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能够理清楚传统文化和国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我把国学讲成养生国学是对国学的简单化,有的言辞还比较激烈,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几个体操动作,把国学和养生联想在一起很不合适。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留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含蓄,有的是怀疑。
“知希”可以理解为知书达礼、希世之才,江南易林认为“知希”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宝宝博学多才、智慧聪颖,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生活美好幸福。“君儒”可以理解为儒雅有风度的翩翩君子,江南易林认为“君儒”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彰显男孩文质彬彬的气质,寓意宝宝勤勉好学、硕学通儒、品德突出、才华横溢。
国学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虽然关于国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经典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岁月洗礼,
新生儿起名不仅是一门大学问,取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有些家长偏爱诗词取名,因为诗词有诗情画意之美;有些家长偏爱国学取名,因为国学充满文化内涵......不得不说的是,无论选择哪种取名方法,参考什么样的文学书籍,都是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朗朗上口、寓
学习国学一般分两类,古时候就已经给区分好了八岁入学先学小学,十五岁以后才学大学。象诗词歌赋书法之类属于文化课属于小学范畴,可以满足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四书五经,属于社会人文伦理学,古代政治哲学。
如果说,想要了解国学,那要如何下手?我这里把国学分成了两大类,一个叫“玄学”,一个叫“心学”。这里的心学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个,但又有些相同之处。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知行合一”,讲的是“致良知”,“博文”是“约理”的功夫,
中国的古典学问一般来讲是不讲分科的,儒者讲的是“万能博士”,也就是什么都懂,要是摸着哪一物不懂,可真是横竖睡不着觉,将自己视为“儒者之耻”的。曾国藩曾经将学术分为:1.义理,也就是义理之学。但是总着来讲,中国的学问者还是各有专长,各有专精的。
传统国学文化,四书五经之首——《周易》很久之前我就在学习《周易》,并对其着迷。这部著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起源,其中包含太多太多的知识。我希望把《周易》的分享也做成一个系列吧,就像古琴的学习一样。
2006年,钻研词学几十年的谢桃坊,将词学论文集《词学辨》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后,自酌词学研究可以暂告一段落,考虑向国学研究转移,试图探索更广阔的思想天地。2007年,由中央文史馆举办的首届国学论坛会议上,谢桃坊参会并提交论文《论国学》。
传统文化与国学,这两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都在用。为什么?太多人打着国学的旗号骗钱,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国学的形象很不好。怎么办?
今睿出处: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今睿”选自唐诗,这首诗是魏徵赞扬唐太宗所作,意思是说:唐太宗睿智而又智慧,具有深远的谋略,和超越古今的独到政治智慧。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锦杨出处: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全唐诗“锦杨”选自唐诗,这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向我们勾勒出禅师山池秀美的景象,展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思严出处: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概论-菜根谭“思严”选自菜根谭《概论》,这句话的意思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景跃”在原句中是鸢飞鱼跃的意思,作为宝宝名字,更适合活泼开朗有志向的男孩,寓意宝宝人中龙凤、志向高远,能够奔得美好远大的前程。
“文”在此句中指的是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引申为知识渊博、文武全才。“望”本义是向高处、远处看,引申为希望的意思,寓意宝宝志向高远,有远大抱负。“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它的存在要比很多经典都要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岳初出处: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舜典-尚书“岳初”选自《尚书-舜典》,《舜典》记载了上古时代圣王帝舜施政期间的政典,“岳初”在句中指的是华山的高耸正直依然如初,江南易林认为“岳初”作为宝宝名字更适合男孩,于古色古香之中彰显出男孩的胆识与气魄,寓意宝宝志向高远、初心不变。
读《道德经》,我们领悟了老子的智慧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问是非常重视的,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子易出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第05章滕文公上-孟子“子易”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天下让给别人是很容易的,为了这天下找个贤能的人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