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梁漱溟养生六观

时间:2022-12-14 18:59:55 | 浏览:952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国学研究和传承,既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誉。梁漱溟少年时代体质孱弱,曾饱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国学研究和传承,既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誉。梁漱溟少年时代体质孱弱,曾饱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做法,结果不仅成就了一个好身体,也让自己活到了95岁高龄。回顾梳理其养生之法,在以下6个方面,不乏独到的见解。

身体——走走动动才硬朗

重视运动,是梁漱溟毕生信奉的养生法宝之一。早年,为了治疗失眠,在北京西直门外“极乐寺”一位和尚引领下,梁漱溟开始学习“静坐”,后经气功大师刘贵珍指导,其“静坐”之法更加臻于成熟完善。由于“静坐”之时,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无思无虑的境界,所以非常有助于身心休养。从上世纪60年代起,梁漱溟又喜欢上打太极,经过长时揣摩练习,不仅套路动作娴熟,而且不分寒暑,长期坚持。此外,梁漱溟对散步也是情有独钟,他认为:“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更值一提的是,梁漱溟还有坚持按摩的习惯。每天50分钟左右,很少间断,通过揉按穴位及相应配套动作,最大限度地达到了舒筋活络、通畅血脉的目的。

脑袋——思思学学才灵活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已思考不停,是梁漱溟在益智健脑方面一贯的主张和原则。事实也是如此,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梁漱溟依然能够做到多读多思,笔耕不辍。他认为:“脑力劳动者,越是进入老年越要多动脑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当年,动手写《人心与人生》时,梁漱溟曾对儿子说,“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死!”就在去世前一年,他仍然满怀感慨之情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一个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送走这最后一段岁月。”如此勤奋执着,既成全其才高学广、著作等身。同时,也让其生命显得充盈无憾、丰富多彩。

饮食——素素淡淡才健康

受传统文化影响,梁漱溟很早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佛悟道,使他对人生的很多命题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毫无例外地波及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饮食上坚持吃素。从19岁开始,梁漱溟就以一个真正佛教徒的戒规来要求自己,坚持吃素,杜绝烟酒,即所谓的“吃苦耐劳,屏绝嗜好,食色都很淡泊”。

他早餐半杯牛奶加一两块饼干或面包;午餐青菜或豆腐,辅以鸡蛋汤;晚饭以面食为主,极少吃米饭。不仅如此,在饮食原则方面,他还坚持定时少量、食不过饱的原则,除了偶尔喝喝茶、吃吃水果之外,从不饕餮大餐、大吃大喝。对己如是,对家人也不例外,经常安顿大家说:“吃饭,最好吃到七、八成饱就可以了。”

生活——简简单单才知足

和饮食相适应,生活方面,梁漱溟极力追求的也不外两个字——简单。他生性节俭淳朴,既不置办产业,也不讲究排场,诚如好友所形容的那样:“生活简约一如持戒律之僧人”。直到去世时,他依然身穿一套旧料子中山服。为此,有学生在挽诗中写道:“布衣素食,俭俭省省;一代寒儒,两袖清风。”长此以往,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形成物我两忘、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也经常告诫家人:“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应当有一切平等观。要超然物外,高瞻远瞩,莫堕入成败得失窟中,胸怀不能高爽,更易错置多乖,更容易失败了。”而谈及父亲长寿的原因时,其子梁培宽也颇有感触地说:“乃得之于对事对人的无我,以及平日生活态度的超然物外,远非得之擅长颐养”。

心境——平平和和才常乐

“欲养生,先养心。”受此启发,梁漱溟创作了自己的养生座右铭,并悬挂于书房用来自勉:“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现实生活中,不管在什么境遇下,梁漱溟都能做到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郁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就算“文革”遭批挨斗的日子里,他也丝毫不放于心上,而是索性有感而发,利用20多天的批斗间隙和夜晚闲暇,完成了长达5万多字的文章。试想,若是没有超强平和的心境,要做到如此,恐怕真的比登天还要更难。

性情——淡淡泊泊才无忧

说到一个人的性情志趣,诸葛亮有一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梁漱溟对此非常欣赏,也经常以此自勉。人生在世,自然免不了遭受各种境遇,但他难能可贵,做到了逆不消沉,顺不自大。梁漱溟向来视名利为身外之物,鉴于其一生成就斐然,当部分学生表示要给他塑像时,他立即回信予以制止:“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举,切不可行,我断然拒绝,吾人在世,只当‘谦虚谨慎为人民服务’,我与同学诸弟共勉之。有违此旨者,非吾门徒。”即使面对生死这样的人生重大命题,他依然显得释怀坦然:“我一任其自然,无意求速,亦不作推迟之想。”难怪学者千家驹评价道:“梁先生遇事豁达。宠辱不惊,什么时候都没有失去心理的平衡,且又事事认真。”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孟孟

相关资讯

中国最厉害的易经大师当代国学易经十大领军人物颜廷利先生

河南中国易经大师排名、北京、上海中国最厉害的易经大师颜廷利先生、近现代十大国学大师、天津、重庆国内最准全国最有名的易学大师颜廷利、台湾、香港中国易经十大领军人物求前大师、现代国学大师排名、当代济南中国十大易经著名专家求前大师、中国最著名国学

国学大师钱穆的7个长寿秘诀

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一生坎坷,桃李遍天下,著述近1600万字。同时,他还是一位长寿者,活到95岁,他的长寿秘诀包括以下7个。1.打太极拳 太极拳动中有静,身心同养,有舒展筋骨、缓解心理疲劳等效果

获奖无数的108岁国学大师,长寿秘诀竟是:多谈恋爱,多看美女?

2018年6月,著名书画家,中医学家,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日本逝世,享年108岁,去世前文怀沙依旧神采飞扬,活跃在文坛上,曾发表《鲁迅旧诗新诠》《屈原离骚今绎》等著作,在98岁高龄时,文怀沙还获得了联合国的“杰出文化贡献奖”,当记者问起他长寿秘

「朱封金东溪笔谈之八」国学大师讽怼台独分子

一些台独分子为去中国化,真是奇招、怪招、歪招频出,这不,前不久,又有台独分子叫嚣着要废除中国汉字,统一用拼音替代,也就是说,往后,台湾省的各种教材里不能有汉字出现了,取而代之是的汉语拼音,并美其名曰与世界接轨。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想起来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他们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民国最权威的十位国学大师,最无争议的一次排名!胡适都不在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

发奋养生的国学大师钱穆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立志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10大国学大师,值得我们铭记!

1、王国维2、梁启超3、章太炎4、陈寅格5、黄侃6、刘师培7、王力8、季羡林9、钱穆10、钱钟书◆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微信ID:meitianxueyuwen)原创,转载请保留此原创声明。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是上世纪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的学生唐师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色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之外,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的

他是甲骨四堂之首,如何还原有鲜活骨肉的国学大师的一生?

为罗振玉立传,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罗振玉一生的活动轨迹极为复杂,由大清而民国,由民国而入伪满,在上海、湖北、天津、北京、东三省、日本等地都留过脚印,资料博杂,搜集、解析均不是易事;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考古发现均和他密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AI人工智能技术网句子经典语录光伏发电资讯网飞猪旅行资讯网云上黄石新闻网名牌鞋子品牌网恒太照明股票中医养生网卡西欧手表山东旅游网紫沙壶官网保洁服务网平遥古城旅游攻略丹霞山旅游攻略金牌月嫂网
猪宝宝在线起名器-十二生肖取名用字宜忌、猪名字女宝宝取名、属猪女孩名字大全洋气、属猪取名禁忌偏旁、属猪起名忌讳的50个字、属相猪取名不宜用的字、属猪取名禁忌、属猪起名宜忌用字、十二生肖起名大全、生肖起名大全免费、宝宝在线起名器、在线起名神器网站。
猪宝宝在线起名器 cecezi.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