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1:42 | 浏览:1243
1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身体硬朗却,孔武有力,却突然英年早逝;有的身体柔弱,百病纠缠,却寿高百年?
今天我们所说的季羡林先生,就属于后者。他从6岁得天花开始,一辈子几乎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他却活到了99岁的高龄,而且著作等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位“国学泰斗”,是怎样与病魔作斗争,取得辉煌业绩,留下很多不朽篇章,把自己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呢?
很多人千方百计探寻养生秘诀,到头来两手空空,季羡林先生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寿星的坐席,原因又是什么呢?
2
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本书,名叫《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养生,说到底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让它科学、合理,并且适合自己。
医学家徐振邦说过,好习惯造健康,坏习惯,造疾病,毫厘不爽。
有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健康长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盘点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不难看出,虽然病魔常常不离其右,他却“毫不在意”,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业,把那些不良因素踩在脚下。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那些疾病感觉他“不好惹”,也就望而却步,不敢轻易靠他太近。
3
谈到养生小妙招,季羡林先生直言不讳,概括为“9个字”:“不嘀咕”,“不挑食”,“不锻炼”。
“嘀咕”属于北方话,大概意思就是“小声念叨”、耿耿于怀的样子。
笔者认为,季羡林先生的“不嘀咕”,完全可以引申开来:磨磨唧唧,不心猿意马,不魂不守舍,不杞人忧天,不自寻烦恼。
常言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嘀咕,说到底就是不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开心快乐每一天。
思想的干净清澈,精神阳光万丈,自然会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江山如画,无限春光。
没事早点睡,有空多赚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4
我们接着往下看,季羡林先生的第二个养生小妙招:“不挑食”。
季羡林先生谈到自己的童年,日子过得困难,很多时候家里揭不开锅,食不果腹。早年,他形容自己是“瘦骨如柴”。
在那时,能生存下来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有挑食资格,剜野菜,啃树皮,只要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早年的营养缺乏,也是他后来体质弱的重要原因,一些“病根”也是因此埋下的。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慢慢好起来,他也开始讲究一些了,认识到营养全面,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这时候的“不挑食”,完全变成了养生需要,讲究营养全面均衡,满足身体所需。
季羡林先生主张,在饮食方面,务必保持规律,有节有度,并且细嚼慢咽,带着好心情吃饭,都可以益寿延年。
身体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疾病就会望而却步,长寿自然水到渠成。
5
我们再来看看,季羡林先生的第三个养生“小妙招”:“不锻炼”。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吕氏春秋》里也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羡林先生却为啥“不锻炼”呢?
这里,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大智慧。
他的“不锻炼”,并不是说一动不动,故步自封;而是说不刻意运动,不为了锻炼而锻炼,换言之,就是不搞形式主义。
他不给自己定具体活动目标,每天还是要简单地做一些活动的,稍有倦意就鸣金收兵。
他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体质弱,底子薄,太多锻炼身体就会吃不消,不舒服。
季羡林先生指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些喜欢方式,自由自在地活动活动,身心愉快,精神振奋了,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正因为季羡林先生对于活动把握得好,他的长寿也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6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适度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过度锻炼则会危及健康,更不利于长寿。
季羡林先生深谙此道,他就把一个“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晚年,季羡林先生腿脚不利索,他走动得相对就少了,常常站在原地做小范围活动。
不能下床的时候,他每天也要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配合做积极型康复训练。
叶曼2021年,一段叶曼预测中国未来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这段2007年录制的视频中,已经93岁的叶曼说道:而今盛世已来,预言成功的叶曼,究竟是何方神圣?阴差阳错的人生1914年,叶曼出生于北京的显赫人家。她的父亲曾经是政界著名人士,因反对袁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01第一部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文化发展的盛况,除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民国时代中西混沌的文化过渡期也可谓“百花齐放”。民国时期社会更迭,万象更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是一个学术开拓的时代。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各种学派的名家大师,社会文化与科学也得到了
说起现在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相信很多人都会提起胡适。胡适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与鲁迅齐名。但实际上,有一个人,他初见就用一个问题难住了胡适,“适之无以对”,这个人就是钱穆。作为“史学四大家”,钱穆一辈子的心思都用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上的学
今天学习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中我看到了王国维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王国维1900年生于浙江海宁,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15年受聘为京师图书馆馆长。王国维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在文学、哲学、史学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把人捧上云端,也能让人坠落悬崖。一、 文化学者成为明星学者余秋雨是中国颇有名气的文化学者,他的散文往往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来讲述中国大地上的文化知识。最为人所知的散文集就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一类文化散文刚出现在市
先来了解下,两位大师主要成就是什么:南怀瑾,在中华传统文化命若悬丝之际应化于中土,承担起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有些“不怀好意”的朋友,一直怂恿我讲讲饶宗颐的八卦,可我一直觉得没啥好谈的。他不像钱钟书陈寅恪那些人,身上有许多传奇堪述,令人下笔为难。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州饶先生贵为“学术界一哥”,但终其身都是很纯粹的学者一枚,过的是完
民国大师,章太章的名声恐怕是最大的。我们当年读中学时候经常出现的那个如雷贯耳的革命家名字——章炳麟,就是章太炎,太炎是号,炳麟是名。素有“章疯子”之称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一生革命,脑袋提着走,加上说话无忌,敢讲、敢说、敢骂,公开骂过光绪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