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1:50 | 浏览:1639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文化发展的盛况,除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民国时代中西混沌的文化过渡期也可谓“百花齐放”。
民国时期社会更迭,万象更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是一个学术开拓的时代。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各种学派的名家大师,社会文化与科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融合。
在西方文化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时候,国学也成为本土知识分子努力宣扬和传播的一项专门的学问。许多接受了先进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中国上千年的文化进行了深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潮。
享誉至今的国学大家有一代宗师陈寅恪、新学奠基人王国维、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等等。
类似的名家还有很多,而笔者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国学大师——南怀瑾。
民国七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家境殷实。其祖辈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南仰周白手起家,从新打拼,凭借过人的生意头脑逐渐置办起一份家业,成为当地的乡绅。
南怀瑾出生时,母亲赵氏已经26岁,在那个年代属于高龄产妇,家人在万般期盼中终于迎来了这个独子。父亲更是对他寄予厚望,盼他能够重振家族名声。
身负父亲的殷切期盼,南怀瑾自幼便接受着严格的教育。打六岁开蒙以来,南怀瑾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养成了对文学的兴趣。
11岁时,南父将他送入当地第一私塾读书。寒假回家过年时,家中为其祖母摆宴席贺寿,一连半个月,起初开心玩耍的孩子也没了兴致,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南怀瑾闹着要去学校。
其父母怎么都劝不住,他竟然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溜了出去,愣是步行了三个多小时到了城里。父亲赶到学校对他说家里被抢劫了,这才将他哄了回去。
民国二十年,南怀瑾13岁,整日在课堂上摇头晃脑,一边学习,一边偷懒的他,到了见真章儿的时候。小学毕业时南怀瑾考了个倒数第一,只得到了肄业证书。
这让父亲十分震怒,一心想要儿子出人头地,却不想他连小学都没毕业。无奈之下,南父安排他去学习雕刻或者去当店员学徒,想着起码是门手艺,将来也能养活自己。
而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南怀瑾,不想背井离乡外出求学,面对高堂而坐的严父,他第一次开口抗拒。南父见到儿子倔强的模样,也算有自己的想法,便答应让他在家中自修功课,并请了当地有名的先生叶公恕为他辅导。
不同于传统的教书先生,叶公恕讲学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上完第一节课,南怀瑾便喜欢上了这个老师,因此也对其十分恭敬。
叶先生不仅博古通今,更是悉心培育学生的兴趣,南怀瑾在他的指导下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远方有了无限憧憬。在他的启蒙下,南怀瑾戒掉懒散,特地找了个庙院,专心读书,闲暇时便学练武术。
山清水秀的环境,日复一日专注勤奋的练习,南怀瑾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到17岁时,他除了精研四书五经,还将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都通读了几遍,同时对于历史和文学诗词、书法剑道的掌握也是得心应手。另外还广泛阅读有益的闲书,涉猎其他领域。
后来在家人的安排下,南怀瑾娶妻成家。本以为结婚后他便能安定下来,但婚后平淡度日使得南怀瑾心中郁闷不已。自己空读那么多书,却无施展之地,于是他不顾家人劝阻,离乡向着理想和远方出发。
正值大好青春的儿郎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也不枉父亲对他多年的期盼。然而时局并不稳定,正值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南怀瑾弃笔从戎,毅然投入了军校历练。在中央军校专修政治的他,毕业后多次受到政界邀请,但他都一一拒绝,随后进入了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
在学习之余,南怀瑾仍然保持着对中华武术的热爱。研究院进修期间,随着对知识的深入学习探索,南怀瑾被一股深深地迷茫感牵制着,练武的时候也无法集中精力,总觉得心中不安定,处于飘忽状态。
此时的他迫切需要一盏指路明灯,也是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武术奇人袁焕仙。这位法师在当地声名远播,是广闻多见的佛学人。南怀瑾与他一见如故,诉说了烦扰自己多年的困顿。
在法师的点拨下,南怀瑾将所学的儒家思想和武术之间的矛盾化解开来,二人还聊到当时的时局和国家民生。袁焕仙像是“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让他理清了前进的路。
此后,南怀瑾又将身心投入了佛法上,潜心修行了三年。三年后南怀瑾望着皎洁的月光,却觉得自己的一身学识埋没于此,人生过于空洞。因而决定下山。
弃武从文的南怀瑾,在多年的修行苦学中受到许多大师的感化,将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的他,个人见识和性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南怀瑾转至台湾,集百家见闻于一身的他对国学和佛学尤其有着过人的见解和心得。
随后他被聘于台湾一所大学讲学,当时教书的薪资并不多,只是勉强能维持生计。而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位贵人杨管北。杨管北曾是杜月笙的得力手下,因而有一些手段和人脉。
在杨管北的帮助下,南怀瑾名气小涨 ,并且得以进入台湾辅仁大学开设课程。对于《已易经》,多数年轻人并无多大兴趣,但南怀瑾独到的授课方法使他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顿时名声大噪。
此后,南怀瑾的名气一路上涨,举办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后来他四处讲学开课,成为传讲国学的有名人物。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南怀瑾声名四起时,质疑声也不断响起,很多人讨伐他的学历和专业程度,李敖就是其中之一。
李敖曾评价南怀瑾:“小学都没有正式毕业的人,只是自己一路杂学,将五花八门的东西糅合到一起,就敢声称是国学大师了!”
对于这样的争议,南怀瑾并没有过多理会,他只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致力于传播和讲解国学文化知识。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
如果要用一句诗来描述南怀瑾的人生历程,大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南怀瑾的一生,可谓是在数不清的矛盾和寻找出口中穿梭重生。
对于南怀瑾学历的争议,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才学也不是都来源于学业有成。半生经历,实践出真知也是学习的一大途径。因此也没必要穷追不舍了。
北大教室中,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在为底下的学生们讲课,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讲至激动处干脆连手中的讲稿也扔下,手舞又足蹈,将一堂枯燥的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被文学界尊称为“一代宗师”,和
南怀瑾是当代国学大师,也是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2022年9月19日,是南怀瑾逝世十周年。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知识,坚持自我修行。他乐善好施,精通儒释道,在推动文化方面的贡献非一般人能及。他的著作和言行,时刻都在
他生前曾拥有很多头衔,随便一个小头衔,都可能会令儒林中人飘飘然自命不凡。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为馆长)、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还姓爱新觉罗,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也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
只有香如故|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陈寅恪年少便去日本留学,此后辗转欧美各国13年,从德国到瑞士、法国、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德国,他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19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7日电(记者 上官云)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引发各界哀悼。由于学识渊博,他曾被钱锺书先生称为“旷世奇才”,被学界尊称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但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位学者在得益于家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学成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民国“十大国学大师”呢?【章太炎】:1929年,上海《时报》做了一个《文坛点将录》,模仿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形式,给当时的文化界大腕们做个一个大排名,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章太炎。当年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最先确定的导师名单有三人:章
国学,在大部分人眼中应该都是一个比较神圣的东西,这是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智慧。能够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是非常受人敬重的。但是有些国学大师,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为人正直,富有才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可能表面上看上去非常有
巨星陨落,国学大师饶宗颐2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28日,公众致祭和追思送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内灵堂举行,供人们作最后的告别。各界致送的花圈满满排列于殡仪馆内外,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与敬意。主色白色灵堂内,台上铺满白花,在烛光下更显肃穆。容
“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荣光和尊贵的称号,自民国以来,能被冠以此称号的人不过百十人。令人慨叹的是,现在被业内广泛认可和记起的“国学大师”,十有八九都是民国人物。他们普遍对中国学术研究深广,在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本文选取的是知名
据媒体消息,与季羡林、钱钟书齐名称“南饶北季”、“南饶北钱”, 被称为“国学领域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的国学通儒饶宗颐,于今日凌晨睡梦中离世,享年101岁。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