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8:37 | 浏览:690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一部《京华烟云》让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也是一名出色的国学传播者,通过他的笔,让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许多人被他为人乐观闲适,幽默豁达的性格所吸引,他的作品更是被美国人放在床边成为必读书目,深受追捧与喜爱。
林语堂
可这些对林语堂来说都不算什么,他始终认为: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三是听爱人对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而他的一生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与心爱之人,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屋子里相伴到老。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祖母就是一名忠实的基督教信徒,父亲更是一名牧师。所以他们家人常常在一起做祷告,也因此,林语堂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英文成绩很好。
有趣的是,林语堂一家除了宗教活动,对国学也十分重视。林语堂的父亲还是一名乡村老师,每每做完祷告,他就会打铃上课,教乡村的孩子们读《诗经》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目。
后来,林语堂能成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传播使者,从这里便打下了基础。
1912年,林语堂以极好的成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这里他邂逅了自己的心爱的姑娘,陈锦端。
陈锦端是隔壁圣玛丽女子学校艺术系的学生,也是他同窗的妹妹,年少的感情总是特别纯粹,她欣赏他的博学多才,他喜欢她的文艺典雅,于是两人陷入爱河,难舍安分。
可年少时的爱恋却总又那么脆弱,世俗总是有很多门槛,会把相爱的人拆散。
陈锦端
陈锦端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富商,而林语堂的父亲不过是个农民,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让两人的爱情倒在一座名为“门当户对”的大山面前。
失恋的痛苦,让林语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大哭一场。当他终于精疲力尽走出这段失意的人生时,他自嘲地笑了笑,对着周围的朋友说:“人生不能只吃点心不吃饭,也不能只要爱情,不要人生。”
他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对方也有,有时放手才是一段感情最好的结果。此后,林语堂的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变了,褪去了年少时一心想追求的风花雪月,而变得脚踏实地,更加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就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认识了陪伴他一生的爱人——廖翠凤。
廖翠凤
廖翠凤也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和陈锦端不同的是,她十分清醒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她遇见林语堂,又被他的人品才华所折服时,就已经清楚,这辈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她都要与这个男人在一起。
她告诉自己的母亲,她不在乎林语堂穷不穷,她要嫁给她。林语堂也没有辜负廖翠凤的深情厚谊,结婚第一天,林语堂就对廖翠凤说:“我们把婚书撕了吧。”
林语堂解释说,我们已经结婚了,除非离婚再也用不到婚书,不如现在撕了吧。林语堂在用这种方式,向廖翠凤表明自己决不同她分开的决心。
1919年,林语堂踏上赴美留学的道路,两人那时刚新婚不久,除了廖翠凤的1000元嫁妆,全靠每个月清华大学给的40元助学金生活。这笔助学金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停掉了。
为了完成学业,廖翠凤又陪着丈夫辗转来到法国打工赚取学费,之后又去德国的继续读书。
林语堂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的房东太太还几次对林语堂暗送秋波,他都不为所动。始终心里只有廖翠凤一人。
夫妻在国外的几年里,经历了种种考验,无论发生什么意外状况,二人依旧是相濡以沫,感情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语堂到底舍不得妻子一直跟着他过苦日子,学成归国后,在林语堂的努力下,二人的生活渐渐变得富足起来。
1927年起,林语堂带着妻子定居在上海,两人购置了洋房别墅,还请了厨师仆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廖翠凤完全过上了富太太的生活。
林语堂全家福
除了对妻子情深专一之外,林语堂对孩子教育也有独特的看法。
林语堂和廖翠凤一共孕育了三个女儿,按照林语堂的身份来说,这在弥漫着“重男轻女”思潮的上个世纪是十分罕见的。
廖翠凤出嫁前,家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针织女红都要学。有了女儿后,廖翠凤也延续了这种习惯,对几个女儿管教严厉,力图把她们培养成大家闺秀。
林语堂也对自己的三个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但他的教育方式却完全不流于俗。他既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也不会认为她们是女孩就该被特殊对待。
民国时期的文人喜欢举办文会,并且每次举办舞会都会叫陪酒小姐,即“条子”。林语堂在女儿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带她们去这种场合长见识,还让她们自己挑喜欢的“条子”来聊天喝茶。
人们都被林语堂不合常理的做法惊呆了,哪有叫小孩子做这种事情的。而林语堂不仅做了,他还有更“过分”的。
后来林语堂带着家人去了欧洲,百老汇当时流行脱衣舞。林语堂便又带着女儿们前去观看。
廖翠凤个三个女儿
小姑娘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耳朵边是高潮迭起的音乐,舞台上却一片漆黑,突然一束光亮起来,一个美人走上台来,在喧嚣的音乐声中脱下自己的衣服,现场的气氛也随之到达高潮。
事后,林语堂对女儿说,这是最高雅的艺术。其实,能带着纯欣赏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脱衣舞,林语堂本身也很艺术。
虽然林语堂教育孩子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平常生活里,他还是很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几个女儿都是他亲自从小教着读书的,几个女儿也有不错的成绩。
只是林语堂还有一个和一般家长不同的地方,他不鼓励孩子们死读书,也不愿意让孩子们成为读书的工具。读书只要能辨是非,能在这世俗的世界中,能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醒就好,文凭学历都是次要的。
林语堂和次女林太乙
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在高中毕业后,曾为考大学感到迷茫。林语堂告诉女儿,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大学,自学的能力更重要,没必要为了一个文凭去特意浪费时间。
当时,耶鲁大学正好在招聘中文老师,林语堂便建议女儿去应聘。林太乙担心自己的高中学历不会被接受,林语堂又鼓励女儿,说她的素养足够了,要相信自己。果然林太乙成了耶鲁大学的中文老师。
除了在学习上林语堂教育与众不同之外,生活中,他也十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
林太乙最开始的名字叫林无双,长大后,林太乙觉得无双这个名字不好听,好像自己形单影只一样。林语堂没有把家长的权威看得很重,给女儿讲什么大道理,反而很尊重二女儿的想法,让她重新为自己取个名字。
林太乙
林太乙十分高兴,认真想了好久,最后从《吕氏春秋》中选出“太乙”二字,希望自己能永远充满活力,元气满满。后来,林太乙也成了林语堂三个孩子中唯一承袭他衣钵的人。
17岁时就用英文创作出了长篇文学作品《战潮》,之后也著有《丁香遍野》、《金盘街》等长篇小说。并且她还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的翻译,和父亲林语堂一样,将中国文化传遍海内外。
除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林语堂在与孩子们相处时,也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跟他们平等相处的。
林语堂晚年时,常和孙辈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就像是孩子王一样,领着家里的孩子们上天入地,玩得如鱼得水。
一天,他看到家里两个孙子的照片,便一时兴起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翻了出来,用剪刀剪下,和孙子们的照片贴在了一起。随后他得意洋洋地向家人们炫耀自己的作品,美其名曰“三个孩子”,赢得了家人们笑声一片。
即使林语堂在国外待了几十年,也一直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可他骨子里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出来的灵魂。
林语堂早就有获得美国绿卡的资格,可是他始终不愿意放弃中国国籍,也不允许子女们成为“美国人”。他像所有中国人一样,到了晚年便想要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去养老。
可惜,在上个世纪特殊的背景下,作为蒋介石追随者的林语堂注定无法回到大陆,无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台湾。
1966年,林语堂来到台湾定居,蒋介石特意在阳明山划了一块地方给林语堂建宅。林语堂亲手设计了自己的房子,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大师,林语堂对于自家房子的设计也结合了中西方的智慧。
院子整体是中国式“四合院”结构,但在屋顶、回廊等细节处采用了西班牙设计风格,由建筑大师王大闳负责建造。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特意在院子一角利用碎石翠竹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钓鱼池,林语堂常说钓鱼是和鱼斗智斗勇的过程,这让他十分享受这份趣味和悠闲。
此外,林语堂平日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书房。书房并不算大,书柜里却摆着满满的书,还有他用来看书的软塌。
林语堂认为,每一本书意味着一个不同的世界,多读书自然可以开阔眼界,不必局限于眼前的天地。而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只能认识眼前几个朋友,被周遭的世界禁锢住了。
除了看书重要,看书的姿势也很重要。
林语堂推崇“躺着看书的乐趣”,躺在床上意味着与外界隔绝,才能好好享受内心的宁静,才有余力思考,看到书籍之外的学问。
而且躺也是有要求的,首先一定要用大软枕把后背垫高,身体与床榻呈30度角,让自己舒适地靠着。再泡壶茶或者抽支烟,便可以无忧无虑地沉浸在读书的趣味中了。
这座房子,还展现了林语堂对妻子淋漓尽致的爱。
因为自己有常常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所以林语堂一向和妻子廖翠凤是分居的,他选择了整所房子里最好的卧室给廖翠凤,而他则就近睡在书房的软塌上。
林语堂奇思妙想很多,一天他在读书写作之余,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设计了家徽,是用小篆书写的“凤”字,即妻子的名字。
本以为只是林语堂一时兴起的闺房之乐,可林语堂却把设计好的家徽刻在家里所有的椅子上。每有客人到访,林语堂还会自豪地介绍给对方家徽的含义,毫不掩饰着他对妻子的爱。
我们都说民国的爱情十有九悲,林语堂和廖翠凤就是剩下那一对十全十美的。
与他同时代的才子胡适就花边新闻不断,红粉佳人到处都是。而林语堂自婚后撕掉婚书的那一刻起,真正做到了一生只爱廖翠凤一人。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让人向往。
一屋书,一栋房,守着自己一生最爱的那个人,成为林语堂最后十年人生的全部。
如果硬要说遗憾,应该是林语堂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福建漳州。他只能每日隔着浅浅的海峡,遥望故乡已寄相思。
林太乙也曾在书中提到,林语堂迁居台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台北与漳州风土人情相似,有家乡的感觉。
1976年,林语堂病逝。夫人廖翠凤将他生前的藏书,包括手稿和著作全都捐了出来。她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林语堂,并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深爱的丈夫。1985年,林语堂最后居住的房子被改造成为“林语堂纪念图书馆”。
虽然成为了公开场所,但林语堂和廖翠凤的骨灰依旧合葬在后院。任凭岁月更迭,他们永远像活着的时候那样,彼此陪伴不离不弃。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导读:19世纪末,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而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创办《国学报》
曾仕强:整部《易经》,实际上,它只是讲了“3个字”而已。记住这3个字,你的一生不会犯大的过错,不会走过多的弯路,不会一事无成,不会抱憾终生。第一个字是:上。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人生前进的方
2020年年初,有位“国学大师”在网络直播间横空出世,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键还能免费为大家预测全国高考作文,坊间称其为“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本名章檬,广东人,学历仅为大专,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的一家眼镜厂打工。2019年的冬天,命运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中国曾经有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诸如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他们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
#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来忽悠人。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讲的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来增加可信度,然后再使用一些春秋笔法来混淆概念。首先,咱们的“农历”确实是“阴阳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但中国人
他是国学大师,在短视频平台很容易刷到他。他手捧易经这本大书,曾经预言过2020年的疫情灾祸。他曾上过百家讲坛为观众系统讲解过易经。 他就是曾仕强,一位国学大师。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江湖混子,有人却认为他是实实在在的大师,为推动易经的发展做出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不过可惜的是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一本《周易》。《易经》其内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
提到曾仕强很多人十分熟悉,尤其是对《易经》感兴趣的人。因为曾仕强是著名的“易学家”,更是被誉为“国学大师”。不过大家对曾仕强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子,假借国学来赚钱;有人认为曾仕强是实实在在的国学大师,推动了人们对《易经》的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我们的国学热逐步恢复盛况,说到国学,近年来影响巨大的有三位大师。分别是南师、曾师、倪师,三位均在近10年过时,但如今各大网络平台都是三位大师的言论视频。说到这三位,有的人说:“是国学大师”!有的人说:“是江湖骗子”!其中
刚刚浏览了被南怀瑾大力吹嘘的《弟子规》,不知道是否因为大数据的副作用,我在刷抖音老是能看见曾仕强。南怀瑾与曾仕强可能属于同一类人,所以系统才会作大数据推荐?曾仕强按照我的习惯,我一般但凡刷到曾仕强都是立即就走的,不留一点评论,不愿意多看一秒
1200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季羡林不幸同时患上两种癌症——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癌症引发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饮食、睡眠乃至正常的生活。彼时,季老的身体因病情而浮肿到面目全非,以至于旁人已经难以辨认,这还是大家熟知的季羡林么?当所有人都在为
前言: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将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可以说,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可是这样的学术巨子,其实也曾提出过一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的暴论。比如吕思勉。国学大师吕思
1好心态。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的“养生座右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国学大师”南怀爱瑾先生是个养生达人,他的第一个养生秘诀,就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呢!他认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平衡的状态,自会有祥云缭绕,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