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9:44 | 浏览:1701
1
好心态。
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的“养生座右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国学大师”南怀爱瑾先生是个养生达人,他的第一个养生秘诀,就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呢!
他认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平衡的状态,自会有祥云缭绕,春光明媚。
常言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豁达大度、积极乐观,是健康最好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药方。
有研究发现,很多人身体上出现的症状,主要根源都来自内在好精神和心灵。
凡事看得开,看得远,看得透,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个比啥都重要。
2
修德行。
“药王”孙思邈有句名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吃尽天下所有灵丹妙药,也很难延年益寿。
南怀瑾先生一生追求朴实和慈悲。
因为慈悲,他不会斤斤计较;
因为慈悲,他总是心平气和。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之所以烦恼缠身,大多是纠葛于鸡毛蒜皮,很多人痛苦不堪,大多是源于修为太浅。
俗话说,积善成德。
多说好话,多做好事,自己开心别人快乐,还有益于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完全是一举两得。
3
要和气。
做生意的人都明白,“和气生财”是赚钱的不二法门,也是拓客引流的基本法则。
南怀瑾先生认为,最好的养生秘诀,不在天涯海角,不在异国他乡,也不在蓬莱仙国,它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
在繁杂的生活中,想要保持“祥和之气”,就要敞开心扉,真诚待人。古训里说,人活一口气,和气万物生。
养生就是要养“气”。活着要能争气,要有生气,要常和气,健康长寿不请自来。
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哪个人不爱戴?
保持和气,春风风人,哪个人不喜欢?
大家都喜欢,都愿意帮助你,你一定会心花怒放,一定会越来越好。
4
好习惯。
据一份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在活到100岁老人的长寿原因里,遗传基因占15%,环境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
剩下的60%,则是取决于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身体好”,地球人都知道。可是真正坚持不懈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又有多少人呢?
“保持清淡,营养均衡”。是公认的教科书式健康饮食答案。可是,遇到美味佳肴,多少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味蕾呢?
“生命在于运动”,众所周知。多少人为了“舒服一点”,而把它置之脑后呢?
我们前半生在努力达成一种生活习惯,后半生顺着这个习惯之路走下去。
好的习惯造健康,坏的习惯造疾病。
培养这个习惯,完全在于自己。
5
爱学习。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算巧。作为“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总是保持低调,虚怀若谷。他把“终生学习”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一以贯之,从不懈怠。
在他看来,学习,是与时俱进的终南捷径;学习,是生命保鲜的最佳方式。
南怀瑾每天都要读书看报,记录思想感悟,心得体会。还经常和年轻人探讨、辩论,和同道中人切磋、研究。
他的学习不拘一格,可以是喧嚣市井,也可以是静谧书院;可以是皇天厚土,也可以是绿水青山,随时随地,随喜随缘。
现实生活中,我们眼界的提升,思维的精进,精神的刷新,技能的迭代,都离不开学习。
生命力在学习中激活,健康长寿水到渠成。
6
饭少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在饮食方面,南怀瑾先生的原则是:“少”。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很多疾病都跟过多饮食密不可分。
肠胃不堪重负消极怠工,体内垃圾毒素与日俱增,都是对健康极大的威胁。
南怀瑾先生指出,“少食”,相当于不给身体增加负担,为健康保驾护航。
老辈人常说,“要想人不死,肠中须无屎”。这句话的核心,也就是一个“少”字。
就像艺术大师梭罗,定居瓦尔登湖,删繁就简之后,就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个“少”字,是一种养生,五谷得运化;
一个“少”字,是一种智慧,四两拨千斤。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到,
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郁执念当离;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放下执念,才能回归安宁。
7
有创意。
南怀瑾先生喜欢喝粥,而且他也很喜欢做粥,常常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药圣”李时珍说,“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南宋诗人陆游的“养生诗”至今流传: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怀瑾先生也把粥品当做生活的必需品,常常DIY一下,很有意思。
比如枸杞山药粥;薏米南瓜粥;小米红枣粥;百合桂圆粥;青菜豆腐粥;冰糖雪梨粥,银耳莲子粥,皮蛋瘦肉粥……
其中,南怀瑾先生最爱喝的,是“番薯粳米粥”,他甚至当做主食,长期食用。
不论是挚爱亲人,还是远方朋友,或者是同道中人,聚会的时候,他都会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以飨众人。
毕竟,吃得健康,吃得舒服,吃出长寿,才是饮食的最高境界嘛。
1好心态。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的“养生座右铭”: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国学大师”南怀爱瑾先生是个养生达人,他的第一个养生秘诀,就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呢!他认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平衡的状态,自会有祥云缭绕,春光
台湾作家杨照在微博上说:“被问到台湾有谁能评论南怀瑾,我只能回应:‘难啊,他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香港作家廖伟棠也说:“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
南怀瑾人既离去,声名自定,要么名垂千古,要么遗臭万年。可对于南怀瑾,一边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以及李敖对他“讲解太过浅显,就是个骗子”的如此贬低,一边却是一代国学大师这样的尊称。为何在南怀瑾身上会产生如此矛盾的评价呢?也许他的
众所周知,南怀瑾是近代学通三教的国学大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南怀瑾其实早年曾经皈依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还是虚名老和尚的记名弟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南怀瑾老人和虚云老和尚的两个故事,据南怀瑾后来回忆说这两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曾经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
10年前,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去世,南师一生弘扬中华三教百家,为人格外谦逊,生前对自己的评价用了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听过南师的课或者看过他的书的人无不感叹他的知识渊博、博古通今,讲起深奥的内容却能深入浅出很容易听懂。尽管南怀瑾只有
渊回说南:如果曾仕强和南怀瑾等算不上国学大师,那么还有谁呢?曾仕强也不过如此,打着易经的旗号,拿着弘扬易学的口号去到处讲一些鸡汤,这可能是有些人心里的想法。不过,渊回认为,当我们看到曾仕强老师对未来事情的一些预测,大家可能会改变这个看法。下
南怀瑾是当代国学大师,也是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2022年9月19日,是南怀瑾逝世十周年。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知识,坚持自我修行。他乐善好施,精通儒释道,在推动文化方面的贡献非一般人能及。他的著作和言行,时刻都在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文化发展的盛况,除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民国时代中西混沌的文化过渡期也可谓“百花齐放”。民国时期社会更迭,万象更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是一个学术开拓的时代。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各种学派的名家大师,社会文化与科学也得到了
先来了解下,两位大师主要成就是什么:南怀瑾,在中华传统文化命若悬丝之际应化于中土,承担起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书法作品为墨品风雅书法名家-彧白先生手写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为我国的国学大师,他可俗可雅,彷如跟
南怀瑾,作为我国的国学大师,其 人生最高境界,一直备受大家推崇: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南怀瑾的人生最高境界,便面看似难以理解,什么佛为心道
1943年的一天,四川峨眉山发生了一桩奇事。传说一位在峨眉修行的年轻禅师,不顾一群老和尚的劝阻,三更半夜执意前往山王庙施食。何为施食?就是将饮食布施给他人,对象包括人、畜生、饿鬼等。山王庙是什么地方?路远地荒,野兽出没。且有只剧毒的黑蛇,叫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
1第一个“特点”:幽默。有人说,幽默的基础是智慧,幽默是智慧的花朵。这话,一点也不假。“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幽默的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听来让人忍俊不禁,细细思量,颇有见地:“ 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殃
心态平和,心理平衡,就是最好的养生。1有人说,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基因。这话太过绝对,完全忽略了后天习惯的巨大威力。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一个人的前半生兢兢业业培养习惯,后半生踏踏实实在习惯的路上